堆 堆排序 优先队列

堆(Heap)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特别的树状数据结构。若是满足以下特性,即可称为堆:“给定堆中任意节点 P 和 C,若 P 是 C 的母节点,那么 P 的值会小于等于(或大于等于) C 的值”。

堆始于 J._W._J._Williams 在 1964 年发表的堆排序(heap sort),当时他提出了二叉堆树作为此算法的数据结构。堆在 Dijkstra 等几种有效的图形算法中也非常重要。

堆是一种称为优先级队列的抽象数据类型的最有效实现,实际上优先级队列通常被称为“堆”,而不管它们如何实现。

堆 堆排序 优先队列

严格来说,堆也有不同的种类。本文所说的堆指的是二叉堆。

二叉堆本质上是完全二叉树,可以分为两种类型:

  • 最大堆(大顶堆)
  • 最小堆(小顶堆)

二叉堆的根节点叫做 堆顶。最大堆和最小堆的特点,决定了在最大堆的堆顶是整个堆中的 最大元素;最小堆的堆顶是整个堆中的 最小元素

最大堆

最大堆任何一个父节点的值,都 大于等于 它左右孩子节点的值。

maximum-heap

最小堆

最小堆任何一个父节点的值,都 小于等于 它左右孩子节点的值。

minimum-heap

堆的逻辑结构与物理存储

二叉堆在逻辑上虽然是一颗完全二叉树,但它的存储方式并不是链式存储,而是顺序存储。换句话说,二叉堆的所有节点都存储在数组当中。

树的节点是按从上到下、从左到右的顺序紧凑排列的。

heap-struct

利用数组下标作为节点编号,假设父节点的下标是 parent,则有

  • 左儿子的下标 = 2 * parent + 1
  • 右儿子的下标 = 2 * parent + 2

堆的操作

对于堆,有两种主要操作:

  • 插入节点 push

  • 删除节点 pop

这两种操作都是基于堆的自我调整完成的。

堆的操作的复杂度

堆的插入和删除两种操作所花的时间和树的深度正比。

因此,如果一共有 \(n\) 个元素,那么堆的深度为 \(logn\),则每个操作可以在 \(O(logn)\) 的时间完成。

堆的自我调整

以最小堆为例,看看堆是如何进行自我调整的:

插入节点

二叉堆的节点插入,插入位置是完全二叉树的最后一个位置。比如我们插入一个新节点,值是 0。

insert-node-1

这时候,我们让节点 0 的它的父节点 5 做比较,如果 0 小于 5,则让新节点“上浮”,和父节点交换位置。

insert-node-2

继续用节点 0 和父节点 3 做比较,如果 0 小于 3,则让新节点继续“上浮”。

insert-node-3

继续比较,最终让新节点 0 上浮到了堆顶位置。

insert-node-4

删除节点

二叉堆的节点删除过程和插入过程相反,所删除的是处于堆顶的节点。比如我们删除最小堆的堆顶节点 1。

delete-node-1

这时候,为了维持完全二叉树的结构,我们把堆的最后一个节点 10 补到原本堆顶的位置。

delete-node-2

接下来我们让移动到堆顶的节点 10 和它的左右孩子进行比较,如果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(显然是节点 2 )比节点 10 小,那么让节点 10 “下沉”。

delete-node-3

继续让节点 10 和它的左右孩子做比较,左右孩子中最小的是节点 7 ,由于 10 大于 7 ,让节点 10 继续“下沉”。

delete-node-4

这样一来,堆重新得到了调整。

从上面的分析可知,显然不管是插入还是删除操作,堆的自我调整都与深度成正比,故时间复杂度为 \(O(logn)\)

参考实现

最小堆参考实现,最大堆类似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
75
76
77
78
public class MinimumHeap {

private int[] heap;
private int size = 0;

/**
* Creates a heap of specified capacity
* @param heapMaxSize The maximum capacity of the initialization heap
*/
public MinimumHeap(int heapMaxSize){
heap = new int[heapMaxSize];
}

/**
* floating
* @param i Index of its own node
* @param x The value to insert
*/
private void floating(int i, int x){
while (i > 0){
//父节点的索引下标
int p = (i - 1) / 2;
//如果已经没有大小颠倒则退出
if(heap[p] <= x) break;
//把父亲节点的数值放下来,而把自己提上去
heap[i] = heap[p];
i = p;
}
heap[i] = x;
}

/**
* sinking
* @param x The value to move to the root
*/
private void sinking(int x){
int i = 0;
while (i * 2 + 1 < size){
//比较子节点的值
int a = i * 2 + 1, b = i * 2 + 2;
if(b < size && heap[b] < heap[a]) a = b;
//如果已经没有大小颠倒则退出
if(heap[a] >= x) break;
//把子节点的数值提上来
heap[i] = heap[a];
i = a;
}
heap[i] = x;
}

public void push(int x){
floating(size++, x);
}

public int pop(){
int res = heap[0];
sinking(heap[--size]);
return res;
}

public int top(){
return heap[0];
}

public boolean isEmpty(){
return size == 0;
}
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
int[] arr = new int[]{1, -2, 3, 10, -4, 7, 2, -5};
MinimumHeap heap = new MinimumHeap(arr.length + 1);
for (int e: arr) heap.push(e);
while (!heap.isEmpty()){
System.out.print(heap.pop() + " ");
}
//Output: -5 -4 -2 1 2 3 7 10
}
}

堆排序

构建二叉堆

构建二叉堆,也就是把一个无序的完全二叉树调整为二叉堆,本质上就是让 所有非叶子节点依次下沉

我们举一个无序完全二叉树的例子:

build-heap-1

首先,我们从最后一个 非叶子 节点开始,也就是从节点 10 开始。如果节点 10 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,则节点 10 下沉。

build-heap-2

接下来轮到节点 3 ,如果节点 3 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,则节点 3 下沉。

build-heap-3

接下来轮到节点 1 ,如果节点 1 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,则节点 1 下沉。事实上节点 1 小于它的左右孩子,所以不用改变。

接下来轮到节点 7 ,如果节点 7 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,则节点 7 下沉。

build-heap-4

节点 7 继续比较,继续下沉。

build-heap-5

至此,一颗无序的完全二叉树就构建成了一个最小堆。

堆排序过程

堆排序是利用堆的自我调整实现的。

例如给定一个数组,对数组进行排序,使数组元素从小到大排列。

首先,我们要根据给定的数组构建一个最大堆。当我们删除一个最大堆的堆顶(并不是完全删除,而是替换到最后面),经过自我调节,第二大的元素就会被交换上来,成为最大堆的新堆顶。

heap-sort-1

如上图所示,当删除值为 10 的堆顶节点,经过调节,值为 9 的新节点就会顶替上来;当删除值为 9 的堆顶节点,经过调节,值为 8 的新节点就会顶替上来.......

由于二叉堆的这个特性,我们每一次删除旧堆顶,调整后的新堆顶都是大小仅次于旧堆顶的节点。那么我们只要反复删除堆顶,反复调节二叉堆,所得到的集合就成为了一个有序集合,过程如下:

删除节点 9 ,节点 8 成为新堆顶:

heap-sort-2

删除节点 8 ,节点 7 成为新堆顶:

heap-sort-3

删除节点 7 ,节点 6 成为新堆顶:

heap-sort-4

删除节点 6 ,节点 5 成为新堆顶:

heap-sort-5

删除节点 5 ,节点 4 成为新堆顶:

heap-sort-6

删除节点 4 ,节点 3 成为新堆顶:

heap-sort-7

删除节点 3 ,节点 2 成为新堆顶:

heap-sort-8

至此,原本的最大堆已经变成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有序集合。之前说过二叉堆实际存储在数组当中,数组中的元素排列如下:

heap-sort-9

算法步骤

  • 根据无序数组构建二叉堆
  • 循环删除堆顶元素,移到数组尾部,调节堆产生新的堆顶

参考实现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import java.util.Arrays;

public class MaximumHeapSort {

public static void swap(int[] arr, int i, int j){
int tmp = arr[i];
arr[i] = arr[j];
arr[j] = tmp;
}

/**
* sinking
* @param heap The Heap to be adjusted
* @param i The index of value which need to be sunk
* @param x The value to be sunk
* @param size The current valid size of heap
*/
private static void sinking(int[] heap, int i, int x, int size){
while (i * 2 + 1 < size){
int a = i * 2 + 1, b = i * 2 + 2;
//定位到最大的孩子节点
if(b < size && heap[b] > heap[a]) a = b;
//如果当前节点大于等于最大孩子节点,说明调整完毕
if(heap[a] <= x) break;
heap[i] = heap[a];
i = a;
}
heap[i] = x;
}

/**
* Build a heap according to an array
* @param arr An array to form a heap
*/
private static void buildHeap(int[] arr){
for (int i = arr.length / 2 - 1; i >= 0; i--){
sinking(arr, i, arr[i], arr.length);
}
}

/**
* Heap sort
* @param arr Unsorted array
*/
public static void sort(int[] arr){
//根据无序数组构建二叉堆
buildHeap(arr);
//循环删除堆顶元素,移到数组尾部,调节堆产生新的堆顶
for (int i = arr.length - 1; i > 0; i--){
//最后一个元素和堆顶元素交换
swap(arr, i, 0);
//下沉调整最大堆
sinking(arr, 0, arr[0], i);
}
}
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
int[] arr = new int[]{10, 8, 9, 7, 5, 4, 6, 3, 2};
MaximumHeapSort.sort(arr);
System.out.println(Arrays.toString(arr));
}
}

堆排序的复杂度

  • 空间复杂度

    因为没有开辟额外的集合空间,所以空间复杂度为 \(O(1)\)

  • 时间复杂度

    堆排序所需要的时间主要有两部分组成,一是构建二叉堆的时间,二是循环删除并进行堆维护的时间。

    • 第一步,把无序数组构建成二叉堆,需要进行 \(n/2\) 次循环。每次循环调用一次 sinking 方法,所以第一步的计算规模是 \((n/2) * logn\),时间复杂度 \(O(nlogn)\)

      这里只是初略地把每个非叶子节点下沉的时间复杂度都当成 \(O(logn)\) ,事实上经过严格的证明构建堆的时间复杂是 \(O(n)\) ,但这里我们初略算出的复杂度为 \(O(nlogn)\) ,当然我们算出的复杂度也是正确的,只不过是不够精确而已。

      \(O(n)\) 的证明也比较简单,可以参考:

      https://blog.csdn.net/LinuxTiger/article/details/7172258

    • 第二步,需要进行 \(n-1\) 次循环。每次循环调用一次 sinking 方法,所以第二步的计算规模是 \((n-1)*logn\) ,时间复杂度 \(O(nlogn)\)

    总的时间复杂度为: \[ O(n) + O(nlogn) = O(nlogn) \]

堆排序和快排对比

排序方法 平均情况 最好情况 最坏情况 辅助空间 稳定性
堆排序 \(O(nlogn)\) \(O(nlogn)\) \(O(nlogn)\) \(O(1)\) 不稳定
快速排序 \(O(nlogn)\) \(O(nlogn)\) \(O(n^2)\) \(O(logn) \sim O(n)\) 不稳定
  • 相同点
    • 堆排序和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都是 \(O(nlogn)\)
    • 两者都是不稳定的排序
    • 快速排序因为递归所以需要额外的空间开销 \(O(logn) \sim O(n)\) ;堆排序是就地排序,空间复杂度 \(O(1)\)
  • 不同点
    • 堆排序在最好、最坏、平均情况下时间复杂度都是 \(O(nlogn)\) ;快排在最坏情况下是 \(O(n^2)\) ,最好情况下是 \(O(nlogn)\)

优先队列

优先队列种类

优先队列不再遵循队列先入先出 (FIFO) 的原则,而是分为两种情况:

  • 最大优先队列,无论入队顺序,当前最大的元素优先出队。
  • 最小优先队列,无论入队顺序,当前最小的元素优先出队。

比如有一个最大优先队列,它的最大元素是 8 ,那么虽然元素 8 并不是队首元素,但出队的时候仍然让元素 8 首先出队:

max-priority

要满足以上需求,利用线性数据结构并非不能实现,但是时间复杂度较高,最坏时间复杂度 \(O(n)\),并不是最理想的方式。

利用堆的特性实现优先队列

堆的特性:

  • 最大堆的堆顶是整个堆中的最大元素
  • 最小堆的堆顶是整个堆中的最小元素

因此,可以用最大堆来实现最大优先队列,最小堆实现最小优先队列。

例如,利用最大堆实现优先队列,每一次入队操作就是堆的插入操作,每一次出队操作就是删除堆顶节点。

入队操作

插入新节点 5

queue-push-1

新节点 5 上浮到合适位置

queue-push-2

出队操作

把原堆顶节点 10 “出队”

queue-pop-1

最后一个节点 1 替换到堆顶位置

queue-pop-2

节点1下沉,节点 9 成为新堆顶

queue-pop-3

优先队列的时间复杂度

因为二叉堆节点上浮和下沉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\(O(logn)\) ,所以优先队列入队和出队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\(O(logn)\)

参考实现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
75
76
77
78
79
80
81
82
83
84
85
86
87
88
89
90
91
92
import java.util.Arrays;

public class PriorityQueue {

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APACITY = 16;

private int[] queue;
private int size;

/**
* Constructs an empty queue with the default capacity.
*/
public PriorityQueue(){
this.size = 0;
this.queue = new int[DEFAULT_CAPACITY];
}

/**
* Constructs an empty queue with the specified initial capacity.
* @param capacity the initial capacity of the queue
*/
public PriorityQueue(int capacity){
this.size = 0;
this.queue = (capacity > 0) ? new int[capacity] : new int[DEFAULT_CAPACITY];
}

/**
* floating
* @param i Index of its own node
* @param x The value to insert
*/
private void floating(int i, int x){
while (i > 0){
int p = (i - 1) / 2;
if(queue[p] >= x) break;
queue[i] = queue[p];
i = p;
}
queue[i] = x;
}

/**
* sinking
* @param x The value to move to the root
*/
private void sinking(int x){
int i = 0;
while (2 * i + 1 < size){
int a = 2 * i + 1, b = 2 * i + 2;
if(b < size && queue[b] > queue[a]) a = b;
if(queue[a] <= x) break;
queue[i] = queue[a];
i = a;
}
queue[i] = x;
}

/**
* Increases the capacity of the queue
*/
private void resize(){
this.queue = Arrays.copyOf(this.queue, this.size * 2);
}

public void push(int x){
if(size == queue.length) resize();
floating(size++, x);
}

public int pop(){
int res = queue[0];
sinking(queue[--size]);
return res;
}

public int front(){
return queue[0];
}

public boolean isEmpty(){
return size == 0;
}
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
int[] arr = new int[]{1, -2, 3, 10, -4, 7, 2, -5};
PriorityQueue queue = new PriorityQueue();
for (int e: arr) queue.push(e);
while (!queue.isEmpty()){
System.out.print(queue.pop() + " ");
}
}
}

References
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Heap_(data_structure)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23CwW5eSv-lI6vaZHzSwhQ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PWuuChodYGMr8iJzW2VW9Q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CdK1l2kB3aCUtBORjS4DVQ